【一流课程】电子线路

发布者:刘长江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218



获奖等级:国家级

课程类别:线上一流课程

完成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课程负责人:王成华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胡志忠、洪峰、刘伟强、邵杰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工程基础类核心课,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二年级开设,64学时4分。

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学校“三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熟知电子元器件和单元电路的原理、性能以及应用;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分析、设计单元电路和复杂电路系统,具备解决电路系统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航空航天特色科研前沿课题的能力;素质目标:树立电子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航空报国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

电子线路是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内容,针对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工科等形势下,以下四个基本问题急需解决1.如何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2.如何依托互联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4.如何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改革着重围绕解决以上四个基本问题展开,建立了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三维一体”(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教学模式。

团队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培养人才首位,力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之中。自2000以来,共主编出版5部课程教材和2部辅助教材,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工信部规划教材、江苏省重点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地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提高课程的高阶性,体现前沿性、时代性,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

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建成资源丰富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超星平台上建立了包含197个知识点的SPOC平台,为课程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资源。与DIGIENT公司合作开发了便携式实验微平台,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打破时空的载体。建设了电子系统设计主题创新区和“三航”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使课程增加了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内容,提高了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三、课程主要特色

本课程开设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成果丰硕,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师资;编写了高水平系列教材;建成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和平台;将航空航天思政案例、新技术和新成果案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如下:

1.打造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突破时空、便捷高效的自助学习平台。建设了基于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SPOC平台、线下实践微平台、电子系统设计主题创新区和“三航”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自主研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中,依托SPOC平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验实践中,依托实验微平台,强调学生“自主实践”。在科创科研中,依托主题创新区和“三航”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强调学生“自主创新”。上述措施有效地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形成了“强化过程考核、激发主动钻研”的评价激励机制。将考核激励作为重要的引导手段,强调过程考核。把线上学习、讨论与知识点测试、单元测验、作业等纳入课程成绩评定。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进取精神、创新思想,激发学生主动钻研。

四、课程建设成效

子线路课程长期以来得到学生的好评,广受学生欢迎。保送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臧裕斌同学说:“电子线路课程让我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受益匪浅。”

子线路课程改革与建设得到了多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肯定。2017年召开了成果鉴定会,以工程院院士贲德为首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在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多年来,电子线路课程团队持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主要标志性成果如下:

1.2010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2011年“深化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14年“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自主研学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改革与成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