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金融学

发布者:刘长江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217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定位

立足新金融发展趋势,扎根金融投资、金融科技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投资分析和金融科技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金融人才。

(二)历史沿革

1994年投资经济专业开始专科招生,1996年本科招生,1999年调整为金融学专业,2000年成为校双语特色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金融学硕士,2011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开始招生。经过近30年发展,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特色优势

人才培养机制完备,金融科技特色鲜明。传承理工特色,注重学生金融学基础,强化数理思维,提升编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金融实践,建有金融科技课程平台和金融大数据实验室。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专业建设成绩显著。40%以上教师具有数学、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交叉背景,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突出,建成《国际金融》等10多门次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出版10余门重点教材。

坚守国际化特色,强化综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达74.2%,外籍教师2名,选聘各类金融企业兼职教师18名,建成9门全英文教学课程;获批新加坡国立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等,近几年学生出国深造率达30%以上。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度融入课程思政要素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专业特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要素,坚持理论自信。

构建了“三理论三实践”课程群,即经济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建模与程序分析三大理论课程群,以及商业银行管理、金融投资实务、大数据金融理论与应用三大实践课程群。按照相关课程群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校企融合,丰富并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有效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

(二)以专业内涵建设为基础,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要求,相继开设《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数字经济学》等金融科技类课程。坚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倡导学生辅修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满足“互联网+”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三)以产学研融合为搭手,搭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强调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搭建了“三位一体”(即“创新基金-主题创新区-实习基地”)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近三年,本专业学生主持了20余项创新创业基金、科学探索基金等;参与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衍生知识大赛、“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等重要赛事,获得重要奖项70余人次。建成4个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和6家金融企业实习基地,不断开创校企合作模式新局面。并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四)推动“三维度”立体式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提升实验实训条件

实施“双式联动”(即“知识讲授式”和“问题解决式”)“业师协同”(即“学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和“混合智慧”(即“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启动6门创新系列课程改革(见图1)。新建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更新了5个课程实验平台,持续建设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金融工程实验室平台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翻转课堂等手段,借助数字化方式开展金融业务虚拟仿真实验。

1 “三个维度”的教学模式改革

(五)适应新时代需求,积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科研团队

依托学校人才工程项目,学院大力引进专业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教学团队共35人,40岁以下教师占比约为31%74%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13人次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打造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一个。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本专业实行教师企业实训制度,选聘各类金融企业兼职教师18名,从而培育“理论厚、实践强”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为适应金融科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为年轻老师配备一对一教学导师,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传--带”作用;成立区块链产业研究中心,建成了《International Finance》等全英文教学课程。本专业青年教师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实现了教研相长。近三年,本专业教师承担省级及以上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1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二等奖;发表教研论文10篇。

本专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以金融研究所、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为依托,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英国皇家霍洛威学院、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具有南航特色的金融学科发展;近三年主办本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次,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我院做经管大讲堂讲座。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积极促进师生科研成果产出,专业影响力逐步提升

本专业教师均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教研相长,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SSCISCI检索论文50余篇),共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出版专著4部,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且具备较深的学术造诣。同时积极扩大本专业影响力,主办了首届“公司金融与风险管理会议”,邀请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金融学领域知名学者20余人,参会人数超过200余人(见图2)。

近三年,本专业师生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共计60余人次,并在各类国际会议上做主旨汇报与分论坛汇报,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并有效促进了与国内外学者的合作研究。

2  2023年公司金融与风险管理会议合影

(二)努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80%以上达到成绩良好以上,并获得3篇校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论文,2篇省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论文。每年约54%毕业生选择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在就业去向中,金融领域就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0%另外,国防单位、政府部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校友,为本专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见表1)。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95%,对母校的满意度为100%,对母校的推荐度为93%,本专业毕业生各项满意度在本院和外院其他专业中均名列前茅。

1 本专业毕业生部分杰出代表

毕业生姓名

入学年份

现任职位

李军

1994年

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

党委书记、行长

夏雨杨

1996年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

高云程

1997年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合伙人,总经理

惠淼枫

2000年

兴业证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

覃震

2006年

海越资本董事长

何煊彬

2011年

极纳科技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