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发布者:刘长江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218


一、专业概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较早、基础雄厚、具有浓郁的工科背景。学校于1984年设立管理学院时就成立了管理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IS)相关课程,1997年招收管理信息系统(MIS)方向硕士生,2000年在管工博士点下招收管理信息系统(MIS)方向博士生,同年批准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12年获评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点,2016年管工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评为A-,信管为重要支撑方向。在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本专业位列480所高校中第8名。各类评价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专业定位

面向两化融合和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现代管理学、信息管理、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系统思想、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良好训练,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与数据科学等知识进行组织创新及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特色

将“三航”特色和管理技术方法融入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南航实际,培养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具有“技术+管理+定量”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特色”,以“能力、训练、实验”作为培养环节抓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品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以无缝对接企业实际和前瞻性智能互联综合实训需求为引导,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验、专业实践、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重点落实到人才能力目标:通晓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人工智能以及商业决策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成国内外具有高影响力、高学习力、高创造力、高满意度的一流专业,为“三航”及互联网一流企业持续输送精英化高级专门人才。

(三)教学模式特色

构筑教学-科研-竞赛互动的多层次实践创新平台。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通过专业导论、专家讲座、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特色与领域的现实问题等植入学生头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基于“名师”“名赛”和“名校”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化活动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以“问题导向、因材施教、研教互促”思路启发和引导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一套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品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果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教学团队及资源特色

拥有“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优秀团队。系统性地综合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内容,开设了系列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了系列国家级规划和省重点教材,建成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的时代特征为牵引,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打造以“课程、教材、视频、互动平台”为主体的“梯级化”“立体化”和“全方位化”的教学资源。

(五)创新举措

1.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理念,构建“技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将新工科、互联网思维引入人才培养体系,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性发现、综合性分析、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着眼“两性一度”建设标准,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打造多门金课

注重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突出教材建设先行地位,坚持“精品示范、优化核心、强化特色、与时俱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3.以任务驱动为抓手,强化过程管理,实现“3+2全程联动学习

基于学习任务,通过雨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融合“课前、课中、课后”,统筹“线上线下”,全程联动学习。“随时测试,积点成分,综合评价”,实现全程数据驱动,形成“警示-严重警示-退学试读”学业预警及帮扶机制。

4.竞赛驱动,构建“分阶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协同

以专业竞赛培养创新能力,以校企联合为创新发展环境,创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竞赛,构建分阶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鼓励创新,企业专家和教师合作设计实践,打通校企联通壁垒。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人才培养建设成效

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师生,如:刘思峰,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欧阳林寒《质量管理与控制》、朱建军《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获得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柳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个人奖;王小珂,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最美志愿者;柳莺,2020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称号,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卢宇凌,2020-2021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二)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成效

教师和团队成果突出,如:周德群,“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聘期2018-2023年;基思.威廉.海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乃明、周志鹏,江苏省333工程第六期第三层;团队4名教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皇家霍洛葳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访问学习,具有国际交流/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比例超过70%,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或全外语授课比例达到40%,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胜奖2项。

(三)教学资源建设成效

课程建设方面:新增《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工程导论》等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急物资航空运输相机决策与调度虚拟仿真实验》获批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教材建设方面:《商业数据分析》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现代管理数学方法》等2部教材获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运筹学(第4版)》《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9版)》等2本教材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了课辅阅读材料、课程习题库、案例库、视频素材资料库等;《数据科学与数字营销》《项目管理案例》等2门课程获批校级精品企业课程;《系统工程导论》《创业基础》等2门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认定;《多元统计学》获批校级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获批校级研究生思政示范课程。

(四)实验建设成效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建设了应急物资航空运输相机决策与调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新建了航空应急救援管理与技术大学生主题创新区。

校企(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方面:新增与南京优倍电气、海信集团和西门子(苏州)等知名企业合作的实习与实践基地3个;新增苏州牧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2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与航空工业昌飞共建航空应急救援联合实验室。

(五)学生创新创业成效

专业竞赛方面,新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苏省赛三等奖三项:《SHOU艺人-C2M下的非遗传承》《江苏丰源水电咨询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少年强足球智慧应用》;科创活动方面,新增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24项,包括《基于赋时Petri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应急预案仿真研究》等国家级项目4项,《基于KG-Light GBM的江苏省房地产租购价格影响因素地区性差异分析》等省级项目2项,《COVID-19疫情影响下海外社交媒体趋势舆情趋势分析》等校级项目18项;新增校级优秀论文两篇:《航空应急救援索降作业多模态数据融合及分类预测研究》获评一等奖、《基于多源数据的飞机制造工艺知识库构建研究》获评二等奖。

(六)国际交流成效

推进欧盟Erasmus+资助项目,与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捷克斯柯达汽车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英国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包括教师互访、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邀请英国、新加坡等高校教师新开设Digital Platforms & Platformization》《System Thinking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Methodology8门国际化课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捷克斯柯达汽车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在双导师指导下开展海外实习和毕设活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推广“3+1+1联合培养项目;主办欧盟Erasmus+资助项目Joint Enterprise University Learning (JEUL)案例教学研讨会。

(七)教学改革成效

新增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周德群教授领衔的《“两化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增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本科生教改及教学建设课题3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2项,校级研究生教改专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2项;周德群教授主持的《面向新文科建设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周德群教授、党耀国教授、周志鹏副教授的3项本科教改及教学建设项目获校级立项,周志鹏副教授、肖琳副教授的2项研究生教改课题获校级立项,党耀国教授、赵旭峰教授的3项校级研究生教改专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获校级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