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前身是我校1952年组建的“航空仪表自动器”专业。后续根据国家对专业名称的调整,又先后更名为“航空自动器”(1956年)、“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1960年)、“飞行器制导与控制”(1970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982年)。根据国防建设和航空航天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在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方向、火控与指挥方向的发展与积累,国防科工委于2001年批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独立招生。“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已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在学科支撑下,本专业自2001年独立招生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已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江苏省品牌专业(2021年)、江苏省特色专业(2003年、2008年)和工信部“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2007年)、工信部“十一五”国防特色专业(2010年)。本专业建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制导与控制系统》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资源。近五年出版23部教材,其中省部以上规划和重点教材13部。本专业现有专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39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20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兵器相关领域的工程背景;获博士学位比率占84%,并且8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建立了10余人的企事业行业教师库。
专业定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需求,以航空航天国防为特色,培养从事探测制导控制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未来国防领域的领军人才,成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一流专业。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坚持立德树人,铸就国防意识
l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领航、续航、护航、远航全过程贯通式三全育人体系。
l铸就国防意识,开展“国防企业面对面”等社会实践活动,设立飞行控制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l注重协同育人,通过“总师”思政课和“徐川思政工作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2.打造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国际合作
l打造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多元化创新能力,近三年,6项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获国家和江苏省资助,32项科创竞赛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4个实践团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l深化国际合作。评估专业教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和新型授课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和联合办学,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打造“航空电子与控制”本科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精品项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教学模式改革
l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革新,及时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开设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航空航天国防尖端科技动态。
l根据需求构建课程新结构,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l融合多学科知识,将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创新教育方式手段,建立教学研究机制
l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启用导师制,结合实践教育基地和科技竞赛,创新工程教育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工程实践能力。
l建立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机制。增加教改立项和设立教学研究专题;重点开展课程研究性教学和采用翻转课堂等智慧教学模式;开设科技讲座和研讨课程,启发学生科研思维;开展成果导向和综合评价研究。
l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结合传统课堂,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路径,增加实验与实训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的核心技能。
(三)教学团队建设
1.学科师资融合,先进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l跨学科师资融合。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实现知识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l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关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提升教学效果。
l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为教学团队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行业经验,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规范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l明确教师评价及考核制度,推行教师教学不合格一票否决制,实现校院督导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的多层次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l通过课程组讨论会、教学沙龙、获奖教师观摩课等形式,为教师实现能力训练创造机会,打造全方位的教学水平提升的平台。
l推广线上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竞赛和项目。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在线辅导等活动,拓宽教学团队的教学渠道,提升教学效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的教学竞赛和科研项目,通过竞赛和项目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教学资源建设
1.突出教材建设,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
l突出教材建设的先行地位。坚持“精品示范、优化核心、强化特色”,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近五年出版23部教材,其中省部以上规划和重点教材13部。
l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l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与优化。根据专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教学资源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2.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拓展综合实践资源
l建设优质课程和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l坚持产学研结合,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构建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和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资源,如案例库等,确保教学资源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l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引入VR/AR技术,创建虚拟实验环境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三、专业建设成效
本专业经过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如下建设成效:
(一)人才思政建设
注重立德树人、铸就国防意识、协同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课程体系建设
定期更新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根据需求构建课程新结构,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改革方面
建立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机制,增加教改立项和设立教学研究专题,突出教材建设的先行地位,建设优质课程和综合实践资源,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教学实践资源建设。
(四)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打造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多元化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和新型授课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和联合办学,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综上所述,本专业在过去的20余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不仅提升了学科的整体水平,也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民用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本专业将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态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
目前,本专业已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1)、江苏省品牌专业(2021)和工信部“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