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专业定位: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服务航空、航天、民航(三航)和国防军工企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三航和国防特色鲜明的一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思想素养高、专业基础牢、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能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
历史沿革:专业可追溯到建校初的上世纪50年代,前身为遥控遥测、无线电通讯与测量专业。本专业2008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2012年入选省卓越工程师计划和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2014年获批省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专业为我国“三航”和电子信息等领域输送了以嫦娥四号总师孙泽洲为代表的一批科技英才,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陆志鹏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精英,为国家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色优势:三航与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研和学科平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产学融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为专业教学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和优势资源,保障高水平教学质量。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凸显“三航”特色,依据新工科要求,以OBE理念,打造了“科教融合、产学融合、专创融合”的“三航”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持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图1 “三航”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德树人、全员参与,共育社会栋梁
本着“育智为重”“育德为本”的理念,将“立德树人”放在专业建设的中心地位,开创了“院士领衔、院友助力、教师给力”的全员协力工作模式,铸造了本专业学生三航报国的家国情怀。
图2 全员协力的思政工作
(二)引培共举,构建“三航”特色高水平师资队伍
面向新体制光子雷达、航空航天测控系统等国防战略需求,引培师资力量;关注本专业与光子、人工智能方向的交叉融合,引培复合人才;围绕机载雷达、航电系统、航天测控等特色方向,强化教师的军工项目背景。
由教学名师或专家学者挂帅,形成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光子技术、电子信息系统等11支教研团队。围绕资源、激励、监督三重推动,建立了教研团队任务立项、激励等制度。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并结合党组织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图3 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工作
近年来,专业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支。
(三)科教融合,构建“三航”特色、两性一度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场、路、工程通识课为基础层、以电子信息系统课为进阶层和以企业实践课为拓展层的三层次递进式创新课程体系。将“三航”与国防科研融入专业课,增加“挑战度”;强调“三航”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高阶性”;通过国防特色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时代性,提升“创新性”。
图4 “三航”特色、两性一度课程体系
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及省教改项目24项。2000年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各类教材49部。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下,以电子线路为试点,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的支撑下,对课程的载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突出自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并由点及面,向其它课程拓展。
图5 创新的教学模式
专业在推进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革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建成国家级精品/一流课程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4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部。
图6 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五)产学融合、多方协同,共育工程英才
专业与一批“三航”特色国防企业强强联合,建设了一套“分类实施、优势互补、全面覆盖”的多方协同育人体系。
专业共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校企合作教育基地12个、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1项,本专业学生受益面达100%。
图7 多方协同育人体系
(六)专创融合、融汇三航,孕育新工科拔尖人才
围绕三航主题,创造了一套“普惠式全员化教育、培优式大众化教育、拔尖式精英化教育”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本专业70%的学生得到该机制培育,近3年来获得包括“互联网+”金奖、“挑战杯”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0余项。
图8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培育体系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思政育人成效彰显
坚持以“三全育人”为引领,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电子信息与空天的交叉融合,建设“三航和军工”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空天报国与献身国防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信号与系统》入选省级思政示范课程,《信号检测与估计》入选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学生获评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校级以上荣誉超百余人次;专业教师潘时龙教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强国青年科学家、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诸多荣誉。
(二)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评国家、省部级专家/人才工程80人次;28人具有1年以上企业经历;长期聘用企业导师33人。
图9 高水平师资
(三)质量保障体系完备
专业形成了五级管理机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清晰明确;建立了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确保了监控与评价科学有效;建立了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保证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适应度;建立了教学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机制,保障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图10 校院五级管理
(四)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专业形成了空天科技与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的教学特色,建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案例库,建成国家级精品/一流课程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0余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4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部。获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
表1 专业建设主要成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成果名称 | 级别 | 授予部门 | 时间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1 |
空天科技竞争时代电子信息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 国家级 二等奖 | 教育部 | 2023 |
成果名称 | 级别 | 授予部门 | 时间 |
江苏省“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省部级 | 江苏省 教育厅 | 2012 |
江苏省品牌专业二期 (第二批) | 省部级 | 江苏省 教育厅 | 2021 |
空天科技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 省部级 | 江苏省 教育厅 | 2021 |
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 省部级 | 江苏省 教育厅 | 2023 |
(五)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打造了“普惠式复合化教育、培优式工程化教育、拔尖式精英化教育”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一支多方协同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了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星计划平台。近年来获得包括“互联网+”金奖、“挑战杯”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0余项。
图11 学生获奖示例
(六)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通过构建并实践空天信息科技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空天电子信息专业素养、厚植空天报国理想信念、弘扬空天实践创新精神。专业毕业生年就业人数超四成进入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商飞等大型国企,为我国空天电子信息领域输送了大批行业中坚。据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为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2 部分杰出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