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85年,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材料学科进入该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位为工学学士学位。现有本科生525人,年招生规模150人。本专业共有全职教师62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21人,中级及其它职称20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20余人次。
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实验室、办公场地、教学场地,约20000m2。拥有江苏省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制备与防护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效储能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柔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改研究立项课题3项。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人才培养方面——强化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航空航天的重大发展需求,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的“三航”科技产业、长三角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特色鲜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将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贯彻到材料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引领学生将航空报国的精神根植于血脉之中,积极投身科研、建设三航,报效祖国;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教育贯穿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培养“新工科”体系人才的能力,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专业教师结构;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召开教师交流座谈会,实现“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组建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统一备课和教学研讨;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结合我校三航特色,以培养契合国防融通基础与工程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课程内容与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的密切衔接,做到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和学院督导的作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改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大力推动雨课堂、智慧教学、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展本科生学习指导,根据各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个性化分类学习指导;开展多种形式专业归属教育,设立“材料科创训练班”,开展“名师有约”“实验室开放日”“科创训练营”“学术直通车”等活动。
(三)实习实践方面——强化科教协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践教学机制
强化科教协同,充分发掘各课题组科研条件,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合作培养航空航天材料相关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创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仅促进本科生培养与航空航天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而且促进航空航天材料科研与本科生教学互动,增长学生航空材料知识,锤炼学生航空产业情怀。
三、专业建设成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江苏省重点专业(2012年),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材料学科进入该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23年)。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国防单位就业比例超过40%,就业学生中继续从事和本专业相关行业的比例为91%,主要就业单位为航空航天及战略新材料产业,反映了本专业对学生专业知识、行业教育、思想政治、爱国奉献、航空报国、航天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效果良好。
本专业坚持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拥有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20余人次。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1门,思政示范课、新生研讨课、专创融合课若干门;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改研究立项课题3项。
本专业坚持行业引领、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践教学机制,充分发掘校内课题组科研条件和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特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