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软件工程

发布者:刘长江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221


一、专业概况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设立于2009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设置的“解算装置”专业。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工信部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军用软件”国防特色学科、“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先后入选江苏省重点专业类(计算机类)(2012年)、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算机类)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年),获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等十余项,获评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2017年)。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国内计算机软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5人,博士学位率为95.6%,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目前在校本科生405人,大一大二在天目湖校区、大三大四在将军路校区就读。近三年毕业人数为312人。专业负责人为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会副主任周宇教授。

本专业依托军用软件国防特色学科,立足国防、服务国家信息类产业发展,注重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复杂软件系统研发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作为全国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作为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年),本专业以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办法为办学指导,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利益共担的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协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瞄准现代社会对复合型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学校始终践行“夯实数理基础和强化实践能力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造传统工科一元化培养模式,建设多元化、有特色的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强调产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专业课程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同时,以企业生产活动为基准,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材。在课程体系的重构中,依据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需求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完善,特别需要将现有实践课程、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与实践过程有效结合。以“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的方式,搭建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以系统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二)校企协同,激活双师师资队伍

通过多元主体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协同构筑一流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走“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加大企业导师的引入力度,聘用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承担产业项目化教学任务。以项目任务为纽带,与专业教师队伍构成“多元结构、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满足工学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队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将教师送到企事业单位去学习,建立定期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计划,让理论知识充足的教师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构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管理体系。

(三)校企协同,共筑企业实训基地

软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而实践实训便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以企业实践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实习表现,促进企业从单纯用人向“用培并举”转变。南航计算机学院目前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项目式企业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包括:中国电科集团二十八所、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中科创达、南京城建集团等。学校为每个企业项目式实习基地配备校内导师,学校发挥学科技术资源优势,企业发挥产业项目资源优势,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实习以项目需求为核心,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团队为成员,以学校骨干教师、产业专家为辅助,一方面,承接企业部分项目的开发任务,主要包括软件定制模块开发、集成开发等,通过比企业更灵活的团队组建模式,降低企业开发成本,帮助企业完成项目交付;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四)校企协同,共建一流创新平台

软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拓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校企协同共建一流创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打破边界,推动校企间开展产学研联合协同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营造良好的校内项目创新创业新氛围。南航在总结南航-成飞“智汇蓝天”科技孵化中心两年探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融合人才跨界培养,与行业领军企业海尔、航天五院、晨光集团等国防单位联合组建主题创新区,由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发布科创类研究课题,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和企业导师联合组队(含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实行双导师制,资助项目研究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到企业现场考查和调研,力求解决企业研制、生产、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探索多学科交叉、科教互促、产教融合的新方法、新平台和新体系,打造体现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四方联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四环融合”,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培养“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

(五)校企协同,探索评价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有效互动的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力保障。首先,注重智能教育的前瞻性研究,促进教师核心能力素质和智能教育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改革教学管理,优化运行流程,加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锻造出堪当工程英才培养大任的高水平卓越教师队伍。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业科研项目,让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和科学方法引入教学环节,实现课程与产业科研项目融合、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串联,为企业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校企联合的课题研究,不仅可以熟悉专业基本知识,还可以了解软件行业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扩大视野,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三方的良性循环。最后,建设交叉团队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评价激励制度,在绩效考核中向这类教师倾斜,激发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内在动力,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专业建设总体成效

本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1月经过学校自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核、专家组现场考查等程序,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称号。

(二)教学资源建设成效

师资队伍方面,获批“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本专业多位教师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李鑫老师入选CCF2022-2023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近年来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项(2020年)、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项(2021年),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若干。



教学教改方面,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2018-2022年)、教育部新工科实践项目1项(2020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2023年)。

教学成果方面,2021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三)学生能力培养成效

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佳绩。如“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特等奖(2019年)、一等奖(2022年、2020年)、二等奖(2021年);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西安)金奖(2023年)、亚洲赛区银奖、铜奖(2020年)、(沈阳)金奖(2019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23年);CCF CCSP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金奖(2023年);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选拔赛一等奖(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