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创于1956年,时称航空电机电器专业,1985年为国内首批成立的“电气技术”专业之一。1998年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公布后,按大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进行建设,后更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重点专业、第一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03年),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015年,2019年,2023年),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2019年),3门专业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建有教育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997年),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省级“电机与电力电子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教育部国家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
现有专任教师83人,含实验技术人员5人。其中,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28人,中级职称及其他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81%。拥有全国模范教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及省部级人才40余人次。建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同时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学院按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电气类专业人才,服务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及航空、航天、民航和国防等领域。
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优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航空航天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初步形成了构建五航育人机制、开放式课程体系和多元融合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航空航天工程精英培养为根本,依托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
1.突出航空航天工程特色,构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五航”育人机制,打造“启航-行业精髓植入、领航-大师情怀熏陶、续航-创新思维实践、护航-实践能力提升、远航-航空报国升华”的“五航”全程育人环境,强化培养学生“报国奋斗”的情怀和“追求卓越”的素养,铸就国防意识,夯实行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引领根基。
2.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构建融合求新、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打造航空航天电力系统、电机学和电力电子技术三大特色课程群,增设智能车制作、创新实践、专项训练、专题研讨、主题创新课程,设置融合科技竞赛、科创活动的多层次多样化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航空航天电气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电气类专业科研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面向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打造多维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融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需求和最新科研成果,延拓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内涵,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递进培养为目标,引入问题式、探究式、研讨式等教学环节,构建“实验教学夯实、专项实践启发、综合设计提升、科技竞赛攀高”的航空航天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主研学”为导向,打造航空航天特色综合实践环境,创建多元融合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协同构建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研教融合的“三融合”多元化综合实践资源,创新“企业立题,教师解题,学生破题”的项目式实习、毕设及竞赛等实践环节,推行“问题导向、主题探讨、专题应用、项目驱动、以赛促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建设航空航天供电系统等实验室、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和创新实践基地,创立航空特色电气类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主题创新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面向本专业开放项目、科研研究平台,学生可跨专业、跨年级自由组队,自主开展各类创意设计、自由探索、科技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注重老中青传承,立德树人典范突出。新增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王晓琳获评江苏教育人物“2018最美高校教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挑战杯”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朱姝姝荣获全国高校电工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建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科创团队获批江苏高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在全国高校教学竞赛屡创佳绩。阮新波、刘闯等负责的课程组已建设多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并联合组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团队在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课程教学竞赛、江苏省微课竞赛等省部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3项。联合创建“工信部高校自动化类专业课程思政创新联盟”,在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斩获一、二等奖多次,受到江苏省电视台的报道。
(四)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合作深入密切,实践教学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整合航空航天行业内优质资源,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多个航空航天国防单位共建5个教学实验室、2个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联合实验室(航空综合机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健康管理)及20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与上海商飞公司合作成果“多电飞机供电管理与故障重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3年以来,获批了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合作项目,与新航集团联合成立了“新航集团研发院-南航自动化学院产学研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南京航空航天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与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电源与控制应用”联合实验室;与山东隽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先后与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南京凌鸥创芯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龙星辰电源有限公司等诸多单位筹划产学研合作。聘请多位行业大师参与实验实践教学,如吴光辉院士“大师”公开课、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师沐杨讲授“航空航天供电系统”产教融合课程,开办“杰出工程师进校园”活动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企业行。创设科学实验探究、专项研讨等实验课程模式,学生培养效果显著。根据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自制综合性实验教学设备及教研结合实践平台32套,建成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高
毕业生质量高,70%左右的学生进入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单位,行业内涌现多位优秀杰出校友,如胡云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武器事业部型号总设计师;李浩敏,中国商飞公司CR929-600副总设计师。成果覆盖面广,每年面向近4000名学生,每年组织实验实践项目320项,参加科创项目的学生人数占比超过50%,每年各类国际、国家级竞赛获奖人次均超过百人。高水平竞赛屡创佳绩,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重要比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等8项。多次在航空航天领域竞赛中获最高奖,如在“中航工业杯”“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及一等奖34项。
“互联网+”“挑战杯”暨“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屡获最高奖
(二)专业建设一流特色鲜明,品牌及标杆效应突出
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建设了一批具有航空航天国防特色的新型教材和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联系,获批《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多电飞机供电管理与故障重构》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完成《航空电机学》《航空航天供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等8本国家级及省部级规划教材出版。深化资源共建模式,改革实验仪器设备共享资源管理机制,建设高水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