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等级: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奖时间:2021年
完成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人:杨莉莉、昂海松、路漫漫、徐梦洁、李珊珊、王 晖、郑祥明、孙佳敏、板俊荣、张启钱、张钟勤、朱 琰
一、成果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历程
美育是关乎人格和心灵的教育,对丰富人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全面开展美育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工科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大力开展美育教育,对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创新创造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传统理工科高校的美育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科技教育,美育教育薄弱;二是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理工专业教育之间融合度不高;三是美育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理工科高校美育工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始终重视美育的重要性。自2002年以来,学校在建立了艺术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学生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和艺术教育中心,具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实践。在初创期(2002-2007)着重美育课程内涵发展,建设适于理工科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开始萌发行业特色艺术作品创作的新思路;在探索期(2008-2015)逐步建立特色公共艺术课和艺工融合课程,依托“航空航天与艺术工作坊”实践平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机制,积极开展艺术与理工交叉的创新实践;在成熟期(2016至今)已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美育教育体系,美育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理工创新人才的有效助力。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历程中,本成果始终立足学校“航空航天”特色,以“弘扬空天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的目标,以“培根铸魂,以美养德”“艺工融合,以美启智”“汇聚资源,以美赋能”为主线,提出了融交叉课程教学、优秀文化浸润、艺工融合实践三位一体的美育模式,形成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工程、艺术与人文等多元融合的美育特色,为理工科院校开展美育开辟了新路径。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针对理工院校美育教育薄弱问题,学校加强顶层规划,组织公共艺术教师和理工科教师开展美育教育研讨。以线下线上特色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校内外跨学科美育教师队伍组建为保障,以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艺工融合为特色,以航空航天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构建适于理工院校的“艺工融合、以美育人”美育教育体系。
(一)强化美育价值引领功能,坚定文化自信,弘扬航空航天精神
在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培养航空报国情怀、树立科技兴国理想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美养德,以美培元。
一是以特色行业元素提升美育课程内涵,将国产大飞机首飞、嫦娥登月、天问探火等航空航天大事件融入《艺术导论》《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的章节知识点,挑选行业元素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导赏;二是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艺术创作,编演了舞蹈《问天梦》、无伴奏小合唱《我爱祖国的蓝天》、朗诵《我们的骄傲》等一批航空航天特色的主旋律精品剧目;三是重视第二课堂,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等名家大师进课堂开展剪纸、刺绣、昆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四是在图书馆、学生餐厅、校园广场等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紧扣行业特色。用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浸润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深植理想担当。
(二)强化艺工融合特色,发挥以美启智功能,使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同向同行
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艺工融合、面向人人的多元交叉美育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类课程包含艺术认知、艺术欣赏、艺术提升、心灵美育等课程,旨在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以《美术鉴赏》等教育部规定的8门限选课为基础,打造美育精品通识课;拓展开设近百门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美育课程菜单;邀请名家大师开设《对话昆曲闺门旦艺术》《剪纸的欣赏与制作》等多门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提升学生文化视野和文化自信。
组织理工科教师发掘课程的美育元素,增加航空航天美学设计课程、理工美学价值课程和工科艺术创造课程,推广各专业教师以“艺术漫谈”形式向全校学生讲述本学科的“精彩”,旨在开拓以美启智,激发创新活力。全校500多门公共课中,三分之一富含美育内容,在国内率先开设的《航天、人文与艺术》《物理与艺术》等理工与美育交融课程成为首批国家一流课程;出版了一批以国家级精品教材《物理与艺术》为代表的理工与美育交叉优秀教材。
(三)整合校内外师资,打造多元美育平台,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
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艺工融合美育教师队伍,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师资包括以全国美育教指委委员杨莉莉教授为代表的70余位校内艺术教师,以航空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昂海松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理工科教师,以及以昆曲大师石小梅、刺绣大师赵红育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80余位校外美育导师。美育团队通过名师主讲、名家亲授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示范教学,这支跨学科、校内外组合的师资力量对全校美育发展起着示范推动作用。
构建面向全体理工科大学生的立体化渐进式美育实践平台。在认知层,以常态化“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名家进校园”品牌活动,引导理工科学生开拓艺术视野,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在实践层,以省级大学生艺术团为核心,辐射古琴、书法、剪纸、国学等14个学生社团,面向全校学生举办“明御·翠屏”校园青年文化节、“砚湖书院”艺术沙龙、“笔歌墨舞-南航师生画南航”、“艺心艺意”义教、学生自编情景剧大赛等美育活动,为理工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能力训练和陶冶心灵的园地,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在创新层,建立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航空航天与艺术工作坊”为代表的一批跨学科美育实践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以艺工融合实践强化创新创造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了一大批兼具创新思维和艺术美感的科技创新作品。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构建了适于理工高校的美育教育体系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指引,提出了“弘扬空天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的美育新目标;充分挖掘高校特色美育元素,汇聚社会优质美育资源,造就了一支艺术与理工教师相结合、校内教师和校外艺术大师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素质美育教学队伍;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航空报国文化等德育素材融入美育,着力建设航空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系统推进美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赋能,形成了一整套适于理工高校的美育教育体系。
(二)创建了多层次、多元化艺工互融的美育课程系列和实践平台
精心设计适于理工科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系列化课程,组织理工科教师发掘理工科学中的美学价值,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一批“美学设计”“艺术创造”“美感理解”等多种类型的理工与艺术交融新课程。针对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提出了“艺工融合”实践培养新思路:形成了“认知-实践-创新”层次渐进的多元化美育培养模式;创建了以“航空航天与艺术工作坊”“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为代表的理工科学生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和艺术展演实践平台。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对科技作品进行审美化设计和艺术化呈现,锤炼理工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升华美丽心灵,实现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开辟了理工科高校以美育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路径
探索出“育特色内涵,树美育精品,拓育人空间”的理工科高校以美育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路径。育特色内涵:依托学校航空航天特色,着重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树美育精品:打造一批紧扣传统文化和行业特色的高水平主旋律美育精品,彰显品牌示范作用;拓育人空间:组织学生团队深入航空航天厂所开展美育实践,跨出国门交流展示,了解行业需求,拓展科技视野和国际视野,激发中华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为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开拓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
本成果面向人人,每年惠及数万名学生;在多元融合的美育特色指引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无穷创造力的优秀理工学子,育人效果显著。南航特色美育模式得到行业专家、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影响力广泛。
(一)育人效果显著
成果实施以来,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使每年数万名理工科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出一批传统文化继承先进典型。
艺工融合美育培养模式也极大程度激发了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活力,产出了一批兼具艺术内涵和航空航天特色的艺工融合创新设计作品。“长空”团队获评国家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凤凰之翼”团队获得全球大学生航空创意大赛总冠军。以中国年度大学生人物黄鸣阳为代表的一批理工学子,在学校特色美育体系培养下,深度参与艺工融合创新实践,将美学感知与审美直觉运用于科技创新,取得了32项国家级奖项。
(二)社会评价度高
理工科大学生直接参与编演的航空航天特色主旋律艺术作品得到行业专家的广泛好评。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为背景的舞蹈《逐梦云天外》和反映航空人家国情怀的话剧《直升机泰斗王适存》等18个主旋律艺术精品剧目,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一等奖9项,在省级展演中获奖70余项。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公共艺术教育团队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大批身怀远大志向、兼具高尚审美情操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毕业生投身祖国航空航天民航事业。国产大飞机C919总师吴光辉院士给予本成果高度评价:“南航独特的美育体系,让同学们在讴歌家国情怀的同时,把前辈们的爱国志、报国行,用最触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传承下去,影响开来。”
(三)示范影响力强
经过二十年探索与实践,南航“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赋能”特色美育体系日趋完善。美育平台《南京剪纸》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美育项目《航空航天与艺术工作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美育作品《逐梦云天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美育模式获评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学校连续承办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并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大艺展舞蹈项目。大学生艺术团受国家汉办和驻外使馆邀请赴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7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开创了中国大学生赴海外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先河。
成果相关内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科学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进行报道。2019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负责人会议在南航举办,本成果经验在会议中做专题介绍,得到广泛认可,示范影响效应向全国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