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等级:国家级
完成单位: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梁文萍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王显峰、缪强、张平则、刘劲松
一、课程概况
课程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拓展课,32学时,2学分。课程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教、学、考、评”的全面改革;建设了线上慕课和新形态教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行业科技前沿、科研实践及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航空报国”的思想和意识融入学生心灵,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
1.课程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以“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客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等“国之重器”所用材料为主线,重构教学体系。将任课老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提高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打造“两性一度”高阶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以及全过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利用论文撰写、报告答辩等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度。以“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强化自主学习。
图1 利用慕课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建设优质教材优质慕课资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2016年编著出版了《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一书。2019年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改革,重构教学体系,增加补充新知识、案例及最新科研进展,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和修订,做到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在“十三五”省高校重点规划教材支持下,2021年编著出版了《航空航天材料概论》。建设了基于“纸质教材+新媒体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建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线上慕课,授课视频114个,时长1472分钟。上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11期,在首页进行推送宣传。上线学银在线平台,运行10期。上线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网络教学平台,运行9期。
3.树立航空报国献身国防意识。以行业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例,如“ARJ21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航空发动机”“嫦娥、探月、火星”等航空航天重大工程,鼓励学生做“国之重器”传承者和创造者。以国家重大工程涉及到的总师、杰出代表为榜样,让同学们体悟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学习他们的求真品格和创新精神。以参加C919大型客机方案论证期间的亲身经历为例,鼓励项目自强自立,不能受制于人,特别是我们行业存在很多“卡脖子”工程,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图2 疫情期间开设“线上课程思政公开课”
三、课程主要特色
科研融入教学,促进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学。将任课老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提高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打造“两性一度”高阶课堂。例如:
介绍阻燃钛合金时,结合老师主持的大型客机关键技术项目进行分析;
介绍TiAl合金时,结合老师主持的多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进行分析;
介绍热障涂层时,结合老师承担的两机重大专项进行分析。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包括线下课程考核、线上课程考核及教学过程考核。打破期末考试“一卷定音”的传统考核方式,让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创新能力培养上,注重学习过程,不要把“分数当成命根子”,破除“唯成绩论”藩篱。让“学习”紧起来,让“追求”高起来,让“分数”活起来。
四、课程建设成效
课程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包括中科院院士朱美芳、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等的高度评价。课程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多次评教为优秀。共有160多所高校、2万余名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应用效果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指导的学生刘睿翔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陈雯昕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保研直博本校,优秀毕业生;何茜平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获校“群星”创新奖(本科)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9届,成绩斐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教学研讨会,做“新工科”“金课”“课程思政”“通识教育”等大会报告20余场,获得高度赞誉,社会影响力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