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等级:国家级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完成单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王建文、王炳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李宗辉、刘耀彬、熊敬、郑文革、何叶华、张彧、吴亚光
一、课程概况
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选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导论、网络安全法、电子政务法、电子商务法、数字金融法、数字知识产权法、人工智能法、网络与人工智能犯罪问题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掌握网络与人工智能法的理论、原理、规则,掌握处理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的能力,形成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律素养。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
(一)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学生的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律知识、能力和素养越来越重要。为此,本课程团队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并调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对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可更好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服务,以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的高水平法律素养,成为具备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高素质的公民。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导论、网络安全法、电子政务法、电子商务法、数字金融法、数字知识产权法、人工智能法、网络与人工智能犯罪问题等。
(二)融贯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在总体设计上实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线下教学16学时、线上学习16学时;本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均含线下、线上环节,比例一般为50%:50%;本课程专门录制了各部分的线上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学习使用。
(三)积极开展配套教材和线上教学平台建设
为开展本课程教学,本课程组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学》(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建设了本课程慕课平台资源(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NUAA-1206808812)。
(四)加强文工融合以提升教学能力
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学团队的理工知识提升,其中有两名教学团队人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另一方面,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与理工科教师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于2019年11月7日成立了“文工融合课程思政基地”。
(五)加强主题创新区孵化
为有效促进教学,本课程团队获批了校“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大学生主题创新区”,支持学生开展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
(六)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一方面,本课程团队教师结合本课程教学所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高水平课题;另一方面,本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承担了多项相关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发表了相关教学论文,并形成了相关专著《人工智能法治创新型人才塑造研究》。
三、课程主要特色
(一)全面贯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有效利用在线教学方式,本课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环节构成比例均衡,且本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均含线下、线上环节,充分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采用“多线驱动”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取视频教学、课堂教学、主题探讨、学术沙龙、主题创新区研究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搭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行自主探究式和合作互助式教学方式。
(三)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机制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分八部分,每部分都由一位对该部分领域研究较深的教师开展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本课程教学改革。
(四)采用“文工深度融合”的建构逻辑
其中,法学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积极交流研讨,实现教学队伍“文工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师组成结构的创新,有机结合人文情怀和科学理性,深度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理工科学知识,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实现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文工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学创新。
(五)以“创新培育”为引领
以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前沿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开展创新性思考,通过主题探讨、学术沙龙、主题创新区项目支持等方式促进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四、课程建设成效
(一)本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本课程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目前,该课程已在全国法学教育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这不仅提升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积极影响,也提升了我校本科教学的综合影响。
(二)本课程配套教材具有广泛影响
本课程配套教材《网络与人工智能法学》(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入选“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该教材也为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推荐论著(2023年5月)。
(三)本课程的受益学生面广
自2018-2019学年第2学期开设以来,本课程已有4464人选修该课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自我校不同专业。因此,本课程已成为我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本课程建设改革成效明显
其中,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依托优势新工科,发展特色新文科,融合科技最前沿——网络与人工智能法特色教学的探索与建构》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主题创新区“网络与人工智能法”获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网络与人工智能课程团队教师在微课教学比赛(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获得校二等奖。
(五)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课程建设利用主题创新区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如顾宗文:《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大数据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资助1500元;倪颂宇:《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化人格之保护》,资助1500元)。在主题创新区的支持下,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积极提升,如顾宗文发表了“Anti-Monopoly Regulation of Internet Enterprise Merger -Under the View of Rule of Law”(Academic Journa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