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2002年10月,由我国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教授领衔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正式成立;历经核医学研究中心(2001-2004)、医学物理系(2004-2007)、核科学与工程系(2007-2019)、核科学与技术系(2019-至今)四阶段发展,已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核专业/核学科。目前,建有两个核工程类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007年申请“核技术”本科专业,获批为工信部国防特色紧缺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2012年,专业名称改为“核工程与核技术”,该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并于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南航是江苏省内唯一具有核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核科学与技术系自建系以来已累计培养本科生1200余人,目前招收核工程类专业本科生80-90人/年,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为50-60人/届。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现有全职师资队伍共25人,平均年龄41.48岁;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5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5人;所有教师均取得博士学位;有海外学位或学历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60%;先后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等省部级人才项目20余人次。另外,核科学与技术系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等11位兼职教授和产业教授。
本专业拥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条件,牵头和参与建设工信部空间核技术应用与辐射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放射医学”中心、江苏省核能技术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8个。
本专业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面向航天、材料、能源及医疗领域,坚持以核为主,交叉融合其他新兴特色学科,建设具有鲜明“核+X”学科交叉特色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国防情怀、国际视野、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一流研究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核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和挑战。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核科普是核学科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使命,通过组织科普讲座、展览、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核能知识。通过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天核工作室”累计制作核科普视频40余期,作品在网络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超120万次。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了20余场核科普活动,覆盖2000余人次。
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进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的教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担任学术兼职,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国际化学术平台。
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立项一批面向核专业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目前已与中核集团等国内知名涉核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注重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通过开展生涯讲座,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专家等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核行业领域就业形势,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专业建设成效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有高水平实践教学和重新训练平台,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学生获江苏省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20余人次;在“核科学·奥林匹克”大赛、“互联网+”“挑战杯”“核+X”创意大赛等赛事上获奖160余人次。例如,2022年、2023年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银奖1项、国际赛道铜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注重国际化视野和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获批“先进粒子放疗”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选派教师和本科生赴国外本领域优势高校院所进行深造,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毕业设计、学术交流。邀请国外核领域知名教授来校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与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化育人氛围。
科普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普作品连续六届进入全国课外“核+X”创意大赛总决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打造了“核ta说”核科普品牌。2020年南航承办第五届“核+X”创意大赛,有641件作品参赛,总决赛现场直播在线人数近13000余人。
依托国防特色学科优势,通过举办“长空论坛”等方式招揽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取得突破;实施青年教师引航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省部级人才提升至40%;针对“学术化、工程化、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进产业教授和企业教师兼聘,聘请生态环境部核安全中心、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兼职教授10余名、国外兼职教师4名,通过导论课、暑期国际课程、创新实践活动、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了一支专业教学和高水平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构的高水平、多元化教师队伍。本学科教师在各类学术组织、重要学术期刊任职60余人次。荣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全国核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二等奖等奖项20余人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等。
坚持立德树人,厚植爱国情怀。毕业生国防单位就业比例超过40%,毕业生在能源、国防、环保、医学、材料、航天等行业领域内从事与核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生产、研发、管理工作,参与了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嫦娥探月工程、散裂中子源、聚变工程实验堆、重离子/质子放疗装置等重大重点国家工程项目,得到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