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围绕飞机、火箭、导弹等飞行器制造过程开展教学和研究,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建立于1952年,是南航首批六个专业之一,先后获批国防重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所在一级学科于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获批2019年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目前,在校大三和大四学生292人,每届5个普通班和1个卓工班。
专业拥有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条件,建设了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教育部“可持续制造关键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工信部航空航天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近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成为我国飞行器制造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专任教师61人,正高26人、副高25人,高级职称占比85%,拥有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青1名,国防卓青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28人。近五年,专业教师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人,国防单位挂职7人。本专业在飞机钣金成形技术、飞机装配技术、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等方向形成了一批领军人才,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2项;国家级教学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项目8项。获得科学探索奖、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35项。始终把本科教学放在中心地位,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100%,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超过48学时;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教改和高教研究课题5项。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培并举聚英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订科学的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培养与培训,建立了教师教学科研的长效激励机制。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专业定位
专业立足航空航天,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扎实制造工程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围绕航空航天特色培养高端人才,形成以重大工程为背景的“阶梯式、模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领域前沿技术与工程实际需求相结合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基地为依托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学生答题”的产教融合模式,打造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以龙头企业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效,形成“以赛促创、以创促教、赛创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南航-成飞“智汇蓝天”、菲舍尔类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大学生科技和本科生毕设牵引性实践课题,通过西飞、成飞、昌飞等实习基地为本科生提供飞行器全流程制造实习,通过高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创新研究方向和技术攻关指导等。
(二)专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本专业围绕航空航天先进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加强产教融合,围绕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求,大力发展国内外航空航天制造工业急需的飞机装配技术与装备、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钣金成形技术与装备四个研究方向,为行业育人才、为国家谋发展。“肩负国家使命,探索原始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飞行器制造工程英才,服务于国家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立足航空航天制造“厚基础、宽口径、重融合、强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2+2”的培养模式,学生一二年级“贯通式”培养以强化基础、拓宽口径,三四年级“推进交叉与前沿,强化实践”,注重学科、专业、领域交叉融合。引入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课程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2+2”的基于新工科理念的航空航天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四)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基于培养体系革新,立足航空航天制造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加强全程贯通式培养,注重多元融合,充分发挥“行业发展优势、学科平台优势、科学研究优势、校企合作优势”。提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虚实融合、学科融合”创新实践模式,汇聚各路资源,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科创实践,递进式体系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托专业/学科/平台和实践基地,打造实验教学中心,创建国家级虚拟仿真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校企协同云平台、多学科交叉主题创新区。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专业围绕飞机、火箭、导弹等飞行器制造过程开展教学和研究,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采用智慧教学、仿真虚拟实践、校企产教融合平台多级结合,解决学校无法满足飞行器制造专业“大场地、大装备、大花费”需求的问题;聚焦飞行器制造工程方向的前沿技术,开展项目式、研讨式教学研究,“学中做,做中学”,鼓励学生反客为主,启发性、探索性、主动性学习,探索教学过程中的“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结合国家航空航天重大工程,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学生答题”的产教融合模式,提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下厂项目式实习-毕业设计”多级多层次融合。
三、专业建设成效
飞行器制造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最突出的专业之一,也是新技术最先应用的领域。七十多年来,本专业面向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需求,围绕航空航天特色培养高端人才培养,先后积极推进了与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的两次综合改革,构建了当前的基于新工科理念的航空航天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2+2”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以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围绕航空航天特色培养高端人才,形成以重大工程为背景的“阶梯式、模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领域前沿技术与工程实际需求相结合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虚实融合、双创融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学生答题”的产教融合模式,打造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以龙头企业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效,形成“以赛促创、以创促教、赛创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氛围。围绕飞行器制造需求,组建飞机钣金成形技术、飞机装配技术、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等4个专业特色教研组,特色鲜明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1个校内实践教研组和1个航空航天总师教研组的“411”基层教育组织,大力推进“2+2”的培养模式,学生一二年级“贯通式”培养以强化基础、拓宽口径;三四年级“推进交叉与前沿,强化实践”。
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00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3500多名本科生,学生参加“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100%,60%学生进入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相关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