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依托于我校“力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双一流学科、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始建于1995年,并于2000年成立车辆工程系。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建有江苏省车辆分布式电驱动与智能线控技术工程中心。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理科考生,每年本科招生人数60人左右,目前在校本科生240人左右,设有普通班和卓越班,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专业学位)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方向)。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实验教辅2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现有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海外客座教授3人,国内兼职教授4人。
专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以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和车辆安全作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车辆工程领域高素质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
二、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将汽车强国的办学精神根植教师心中,系统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持续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邀请行业专家结合领域开展领学和专家辅导。注重典型示范,用“遇得到、够得着”身边榜样,传承激励教师勇于担当。
2.以产出为导向的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本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和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四年一次修订、一年一次微调”的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将车辆工程领域前沿科学研究项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相融合,开展课程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对接,有效实现了面向产出的培养目标。
3.面向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经过长期科研积累凝练,围绕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学科核心知识贯通-专业知识有机综合-专业创新素质融入”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各类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的新工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车辆智能化技术、网联化技术、电动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特色,为培养本专业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思政全覆盖
开展“南航徐川思政法”思政教育工作,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全覆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发挥汽车行业思政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打造“大师引航思政课”“校友思政沙龙”等品牌活动,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2.教学手段新形态
专业教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并实施翻转课堂授课模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针对专业课程显著的实践性和工程性特点,积极进行SPOC课程建设,让数字课程与新形态教材互相借力、深度融合,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努力达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教学质量强保障
在教学监督方面,发挥“校、院、系”三级教学组织运行和评估监督管理队伍的积极作用,以指定的评价标准、方法和流程为标准,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和实践三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督导评估、专家听课、学生评价、教学专项检查、学情调查、网上评教等措施。同时,专业建立了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质量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大纲围绕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制定,依据所支撑的毕业要求观测点,由课程负责人编制,确定课程教学标准和拟用教材,然后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并组织任课教师予以落实,最后由学校教务处批准。
(三)教学团队建设
1.教学队伍概况
本专业建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100%承担或参与过企业委托的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或在企业担任科技顾问。本专业还聘请了10名国内外著名技术专家作为产业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构建了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2.教师能力培训
新入职专业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及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实行为期2年的助教制度,指定教师导师实施“1对1”传帮带。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与研讨活动,如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大纲研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培训、实习教学研讨会、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培训。结合教学比赛,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 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本专业大力推进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教学团队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极大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师德良好、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考核、集体教学研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和各种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访问学者计划增强国际化视野,通过企业博士后形式加强年青教师对专业背景的理解,通过加强与重点企业的科技、人才交流以及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等手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质量。
(四)教学资源建设
1.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
本专业依托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有车辆分布式驱动与智能线控技术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建了奇瑞-南航智能线控与电驱动、福特-南航电驱动等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涵盖汽车性能测试、车辆电子控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底盘和发动机构造等教学实验内容,除了用于支撑相关课程外,还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所需实验条件。目前专业拥有实验室13间,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使用面积820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超过3.6平方米。目前设备总价值超过1793万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25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55万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先后与南京汽车集团、上汽乘用车南京分公司、徐工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上海同捷汽车技术公司、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有汽车底盘与发动机校内拆装式实习基地、开沃汽车智造“项目式”实习基地、奇瑞汽车智慧交通“项目式”实习基地、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东华培训中心)实习基地、南京交通狮麟驾驶学院实习基地。本专业所有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实习场所完成所有实习教学任务。
3.教材资源建设
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国际车辆类教材,精心组织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已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部、教指委及其他规划教材5部,能够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在教材选用方面,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把关各专业教材的审核与选用。专业已成立教材审核及教材研究专家组,并适时邀请一定数量的校内、校外专家参加,同时请学院党委对教材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容进行把关。
三、专业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
本专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车辆工程品牌专业,在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车辆安全理论与技术、车辆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和学科优势,形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人才和基地,为新形势下我国汽车行业输送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自主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有力支撑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二)取得了丰硕的标志性成果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获批江苏省车辆分布式电驱动与智能线控工程研究中心,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并得到受理。车辆智能线控纵向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
近五年,专业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教改项目3项,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部、教指委及其他规划教材5部,获江苏省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图1 专业编写的部分教材
专业积极推进创新型课程建设,通过产学研融合、以赛促教等新型教学模式,建设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1门、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产教融合课程3门、校专创融合课程1门、校数字课程1门。建立了开沃汽车智造“项目式”实习基地和奇瑞汽车智慧交通“项目式”实习基地,获评“江苏省优秀产业教授”2人次。在科研合作方面,成立了奇瑞-南航“无人系统”联合创新研究院,并新增为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进一步加强了校企、校地、校所合作。
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产业赛道、国际赛道等全赛道金奖5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项目冠军以及各类国际、国家级竞赛奖共计61项。
图2 专业学生部分竞赛获奖证书
专业学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不断增强,近三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强”等,同时也对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表1 能源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专业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届数 | 人数 | 升学 人数 | 升学比列 | 国防科技工业就业人数 | 国防科技工业就业比例 | 总就业 人数 | 总就业比例 |
2023 | 48 | 30 | 62.50% | 4 | 8.33% | 44 | 91.66% |
2022 | 50 | 21 | 42.00% | 2 | 4.00% | 44 | 88.00% |
2021 | 59 | 34 | 57.63% | 7 | 11.86% | 55 | 9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