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航天、人文与艺术

发布者:李晋斌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222


获奖等级:国家级

课程类别:线上一流课程

完成单位:航天学院

课程负责人:闻新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高有涛、于丹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并完全采用线上形式授课。本课程是按照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规范建设而成,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程也是一门具有航天与太空探索特色的通识课程。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航天系统工程的概念、航天器分类、航天发展历程、航天科学家事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世界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空间站中的生活与工作,以及星际文明探索的活动等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

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是相互渗透,从线下授课转向线上授课的课程建设,其授课模式和学习评估本身就是一项改革。

(一)课程建设

本课程架构由50知识点视频构成,其中每个视频的平均时长为10分视频,总时长为500分钟。从内容上课,本课程视频主要有2种形式:“学习知识视频”和“补充知识视频”。此外,针对每个“学习知识视频”的模块,还配有学习测试单元。本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和考核标准如下:

第一讲,介绍航空、航天与航宇概念、航天器的分类、中国怎样进入航天时代,以及解读中国航天标识、航天的过去和未来。

第二讲,介绍航天与文化艺术的关系,介绍航天之父,以及介绍航天的终极任务,地外文明探索等。

第三讲,介绍“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深刻领会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会诞生出这么多的伟大的精神,了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风范。

第四讲,讲解哈勃望远镜、哈勃望远镜概念的产生和系统总体设计、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与升级、哈勃望远镜的继承人---韦伯太空望远镜。

第五讲,讲解关于宇航员的一些问题和知识,如动物宇航员、宇航服、怎样成为宇航员、为什么杨利伟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第一个登月宇航员对月球的看法。

第六周,讲解空间环境、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危害,以及治理空间环境的措施,如“清洁太空一号”卫星、立体帆,以及人类应该怎么样避免空间碎片的攻击等等问题和知识。

第七讲,讲解太空旅行,其中包括飞往月球需要多长时间、飞往火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说人类登陆火星还需20年、漂浮在金星云层上的城市等。

第八讲,讲解新概念航天器、小卫星、航天器群、未来模块化航天器、深度撞击等未来航天发展趋势。

此外,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单元测试部分、单元作业部分和课堂讨论部分,其中单元测验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80%单元作业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参与课堂讨论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

1)每个单元测验中的单选、判断、多选、填空各2个,8个问题,每题2.5,共八个单元,可重复提交两次取最高分;

2)每个单元作业有一道题,每4分,共八个单元,作业互评最少个数5,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予获得分数的6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获得分数的80%,完成全部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

3)参与“课堂讨论”的高质量回复数量,达到20个及以上者,可以获得课堂讨论部分成绩满分。

(二)改革举措

1.基于MOOCSPOC,授课重点不再是单纯的呈现内容,而是通过在线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和反思评价,实现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2.MOOC台的教学资源环境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情况,每学期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和完善参考教材内容,促使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向教学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转变,进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3.本课程借助于信息技术,可获得整个教学过程的数据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用数据说话”,进而消除了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的主观性。

三、课程主要特色

本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是将科技、人文和宇宙相结合。本课程的“高阶性”体现在通过传授一些航天科普知识和太空探索知识,并结合航天人的风范和中国“两弹一星”精神,启发和引导学生毕业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本课程“创新性”体现在帮助学生了解航天文化,铭记历史、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并通过对一些新概念航天器主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课程的“挑战性”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结合宇宙探索中的一些奇妙而复杂问题,让学生利用在线讨论平台,发表各种解决方案和策略,回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问题,比如讨论人类能否飞到宇宙边缘、黑洞能否吞噬整个宇宙、怎样延续地球,通过回答这些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四、课程建设成效

本课程从2012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经历12个年头了。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获得了其它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认同。受本课程的熏陶或激发,很多高中生升学选择了航空航天院校、很多大学生深造选择了航空航天专业,很多研究生就业选择了航空航天领域。

在运行本课程的10年期间,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材不断更新、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还出版了与本课程相关的科普图书十多本、发表科普文章200篇,包括《科普杂志》的科普连载作品,获得各类科普作品奖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