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王立晗,男,汉族,1998年4月生,中共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从0到1,丹心为国追寻科研之光。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潘时龙教授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成员研制出高精度光延时测量仪,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奖学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等荣誉,以专业第一保研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从弱到强,赛研结合追寻创新之光。累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4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 “互联网+” 国赛金奖、“小挑”国赛金奖2次、“大挑”特等奖等10余项,成为国家级重要科创赛事“四冠王”。成果成功应用于中航光电、中电集团等数十家单位,得到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从我到我们,携手前行追寻梦想之光。作为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微波光子学实验室讲解团”,讲解覆盖1000人次。以党建带团建,团支部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通过科创宣讲等活动,鼓励和指导更多的学生投身科创报国实践。在本领域国际顶级会议IEEE MWP等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二、突出事迹
在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控制光,他把高精度光延时测量变成可能。勇执光子利刃,他成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的“四冠王”。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他助力龙头企业突破卡脖子测试难题。他就是立志科研报国的“追光青年”王立晗,用微波光子学锻造大国重器的“火眼金睛”。
从0到1,丹心为国追寻科研之光
在初入大学的讲座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潘时龙教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为融合微波技术和光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微波光子学对于新一代军民信息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更是推动我国重大领域自主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这在王立晗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报国的种子。
王立晗深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扎实的专业基础是科研报国的起点。因此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所有数学类课程接近满绩,单学期最高绩点4.9,15门必修课程成绩98分以上,成绩稳居专业第一。一般修满170学分左右就可以毕业,而王立晗修了200学分,大多数都是核心专业课,看似无心插柳的30学分背后是远高于他人的付出,而这种付出更成为了王立晗在科研道路上大展拳脚的资本。借助学院“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计划”,王立晗在大一时便加入了潘时龙教授团队,在微波光子雷达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从此,每日在教室与实验室间来回切换,成为他大学生活的缩影。本科毕业时,他获得了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直博的机会。
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光通信领域技术研发使命在肩。2018年,王立晗在参与实验室项目时了解到新一代移动通信存在高精度的时间同步难题。其关键问题在于各个通道的时延难以匹配,亟需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但该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封锁垄断,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严格禁售高精度测量设备,连研究中使用的高性能光电器件也被列入了禁售清单。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精度测量设备,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潘时龙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攻关,他独辟蹊径,采用“以微波测光”法,研制出全新的超高精度光时延测量仪,就像“火眼金睛”一样大大提高了测量仪器的测量分辨率和精度。经专业部门鉴定,相关指标对比国际性能最高的产品均提升一个数量级,实现我国在光时延测量领域的弯道超车。贲德院士评价该作品“打破国外垄断,性能指标领先”。
从弱到强,赛研结合追寻创新之光
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高精度光测量技术已成为我国高速光通信产业的必要手段。在聆听了“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后,王立晗意识到原始创新研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只有完成“从1到10”“从10到100”的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弱点,他不断发挥大国重器的创新支撑作用,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最“牛”的科研必得“中看中用”,他将高精度光延时测量仪带到创新创业竞赛,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迭代完善。终于,他带领团队在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取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10余项奖项,成为了国家级重要科创赛事“四冠王”。王立晗利用了南航特色的微波光子测量方案,所设计的高精度光延时测量仪是国内唯一能做到高精度大范围光延时测量的仪器,在测量性能提高的同时也大幅度压缩成本,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借助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王立晗走访了数十家企业,了解生产制造行业内对高精度测量的需求难题,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针对不同企业的要求,他与团队对测试仪器反复迭代完善,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测量仪器可有效解决高精度光芯片、光组件、等延时光缆、光纤陀螺仪等加工量产难题。相关技术和产品已为中航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工等数十家企业和院所提供服务,为新型光器件、光系统和40余型电子信息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王立晗作为核心骨干累计参与装备发展部测试仪器型号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其中千万级项目2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4篇、发明专利9项;荣获国家奖学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等荣誉20余项;创新创业事迹得到了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从我到我们,携手前行追寻梦想之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代又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正如潘时龙教授强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点燃王立晗的科研兴趣与理想之火,他也希望发挥榜样力量,做科研报国路上辐射带动萤火之灯的“燃灯者”。
用尽全力追光的人,也会成为照亮别人的光。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党支部书记,他牵头成立“微波光子学实验室讲解团”,促进知识交流和学术合作,覆盖人群达1000人次。成立“硕博讲师团”,带领支部成员一对一指导本科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团支部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联学联建,受到交汇点等主流媒体报道。探索形成“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高效运行机制,引领团支部将团结奋进、争先创优变成支部成员的行动共识,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做科研也要做科普”,在学校的年度表彰大会、三创节等活动中,他积极向同学们分享科研和竞赛经验,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不断涌现在创新创业比赛斩获最高奖项的创新创业典型。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科创教育赋能乡村儿童成长系列活动,通过科普宣讲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累计服务200余人次。王立晗的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祖国大地,他参与承办“首届全国微波光子雷达技术研讨会”,搭建了微波光子领域前沿技术交流平台,在IEEE微波光子国际专题会议等学术会议上分享科研进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未来,王立晗将继续以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以微波光子学高精度测量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科研报国路上不断“追光”前行!
三、所获荣誉
国家级:2023年3月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1年11月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20年12月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9年11月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21年12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省级:2020年9月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0年8月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校级:2023年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2021年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2021年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提名);2020年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2020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成就奖;2019年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2019年10月航空工业奖学金一等奖。